您好,欢迎进入北京紫天明光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!

关于我们|联系我们

别让一只老鼠坏了一个企业

发布日期:2023-06-16

简介:老鼠俗称'耗子',分为家鼠和野鼠,家鼠常见的有小家鼠、褐家鼠、黄胸鼠。其食性杂,有很强的适应能力、生命力旺盛。能传播鼠疫、流行性出血热、回归热等近60种疾病。一般在室外生存并繁殖,进入内部寻找食物,可随货物运输被携带进入。

老鼠的三大危害

1、毁坏污染粮食

2、破坏家用器具及公共设施如通信线缆等

3、传播多种疾病

紫天明光提供专业的灭鼠方法

环境整治

一是阻隔老鼠进入的通道,二是不提供老鼠活动、藏匿的场所,三是不提供老鼠的食物来源,食物密闭储藏,食物残渣清理干净

物理方法

使用鼠夹、鼠笼、电子捕鼠器等

化学方法

使用化学药剂如杀鼠灵进行防治

生物方法

利用接骨木、毛蕊等驱鼠

常见种类

黄毛鼠

特征

体形中等大小,躯干细,体长140-180mm。外貌与褐家鼠十分相似,但其后脚较短,长度一般短于33mm(仅有个别的例外),长度等于或略大于头身长度。耳小而薄,后足短,长小于33mm。背毛由淡棕褐色、棕褐色至黄褐色不等,腹毛由纯白、灰白乃至灰色不等。雌鼠乳头6对:胸部3对,鼠鼷部3对。

习性

主要是夜间活动,善游泳,穴居,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也食少量的动物性食物,全年均可繁殖,每胎产仔2-13只,栖息地的类型十分广泛,但以作物区为主,分布于柬埔寨、中国、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越南。

01

板齿鼠

特征

体形粗大,体长250-300mm,体重0.6-0.7kg,重者可达1000g。吻短而钝,耳短,背毛长而硬,突出体外一般40mm,长的大于80mm。尾粗,其长等于或略短于体长。后足宽阔,长45mm左右,掌垫6个,爪锐利。乳头6对,即胸部3对,鼠蹊部3对。

习性

昼伏夜出离洞活动时间多在黄昏和拂晓,其中又以前者比较活跃,白天在田野很少发现其踪影,只有在人烟稀少或隐蔽条件较好的地方或天阴时,昼间才偶有活动。,警惕性较高,挖洞穴居,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一般年产4-6胎,每窝产仔3-7只,喜栖于潮湿近水而较高的地方,游水的本领强,往往100多米宽的河也可游过去。国内分布在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、云南、贵州和四川省的南端。

02

臭鼩鼱

特征

体毛自头以后几为烟灰色,背部沾淡棕。尾及四足覆毛稀疏,肉红色皮肤可透视。所有皮毛均具银灰光泽。耳圆大,且露在毛被之外。尾粗壮,全尾被覆短毛,且杂稀疏的细长毛,尾末端尖。口须多,但不很大。体毛稠密短细而柔软。体侧面中央具1麝香腺,分泌物呈黄色黏液状,有特殊味道。乳头3对,腹位及鼠蹊部。

习性

不善攀登,喜跳跃,性凶猛。对温度较敏感,可家野流窜,并有季节性迁移现象。一夜之间的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50m,亦无一定的活动方向,活动高峰大致为晚9-11时,凌晨5-7时,在生殖期可突破上述范围和时间。以昆虫、蠕虫为食。主要栖息环境为居民区附近的菜园周围,砂仁地、甘蔗地、竹林、农田等。在野外栖息于沼泽湖泊边的草丛、竹林和灌丛中。

03

黑线姬鼠

特征

也称为田姬鼠、黑线鼠、长尾黑线鼠,为一种小型鼠类,身材纤细灵巧,体长约65-117mm,尾长50-107mm,体重约100g左右 。尾鳞清晰,耳壳较短,前折一般不能到达眼部。四肢较细弱。乳头4对,胸部和鼠鼷部各2对。

习性

栖息环境广泛,在农业区常栖息在地埂、土堤、林缘和田间空地中。在林区生活于草甸、谷地,以及居民区的菜地和柴草垛里,还经常进入居民住宅内过冬。食性较杂,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。食物常随季节而变化,秋、冬两季以种子为主,佐以植物根茎;春天开犁播种后,盗食种子和青苗;夏季取食植物的绿色部分及瓜果并捕食昆虫。

04

黄胸鼠

特征

又称沟鼠,体长120-220毫米,体重80-350克,尾长等于或大于体长。耳短而厚,前后足背毛为白色。其粪便香蕉状两头尖。分布很广,属于世界性分布的鼠类。

习性

有迁移性,随着季节和作物的成长迁居到附近的耕地、菜地等。活动多在夜间,每夜外出吃食两次,一次在天刚黑后,一次在黎明前。攀登能力较差,行动时多沿墙根壁角。繁殖力特强,如食物条件丰富,一年四季均可繁殖。

05

小型鼠

特征

小型鼠,体长60-90毫米,体重7-20克,尾与体长相当或略短。上门齿后缘有一显著的月形缺刻,为其主要特征。体背呈现灰褐色,腹面灰白色或灰黄色。其粪便呈米粒状。分布很广,遍及全国各地。

习性

具有迁移习性,每年3-4月份从住房迁往农田,作物收获后,又进入住房。昼夜活动,但以夜间活动为主,尤其在晨昏活动很频繁,形成两个明显的活动高峰。

06

褐家鼠

特征

又称沟鼠,体长120-220毫米,体重80-350克,尾长明显短于体长。耳短而厚,前后足背毛为白色。其粪便香蕉状两头尖。分布很广,属于世界性分布的鼠类。

习性

有迁移性,随着季节和作物的成长迁居到附近的耕地、菜地等。活动多在夜间,每夜外出吃食两次,一次在天刚黑后,一次在黎明前。攀登能力较差,行动时多沿墙根壁角。繁殖力特强,如食物条件丰富,一年四季均可繁殖。

07

分享到: